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青岛市招商引资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及对策
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引领下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不仅注重招商引资的数量、目标,更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产业精准度。青岛市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其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已经由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转向新兴未来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突出了第三产业为引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辅助发展的导向。
青岛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存在如下不足:
1.政府层面。一是项目签约落地率低,引进项目“走的多、谈的多、签约少、落地少”问题突出。虽然青岛市以走访招商的形式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且走访次数总量和走访企业总数都在增加,但项目签约数并没有实现明显提高,甚至出现负增长。二是区域发展不协调。从绩效评价结果来看,区域发展差异较大,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0.528。由此可见,各区域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极不协调,这不利于青岛市整体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政府部门应注意统筹各区域发展,以先进带后进,保障各区域经济稳步提升。三是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招商信息录入不够及时和准确、招商工作年度总结质量不高、奖惩不明确等问题的出现表明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加大对招商主体单位的考核评价力度。
2.产业层面。一是产业精准程度较低。青岛市按照20个领域开展精准招商,但从目前已经促成的在谈、签约、在建、待建项目来看,规划的企业项目中真正体现青岛市特色、发挥青岛市优势的项目较少,较散,依托于青岛市沿海城市发展的优势产业占比较低。像海洋科技产业仅占1.6%,船舶海工产业仅占1.2%,卫星导航产业仅占0.2%等。因此,整体上来看,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的产业体系框架模糊,招商盲目性大,产业符合度较低,未能达到精准招商的效果。二是精准招商与产业建构之间的规划、协调不充分。一方面招商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产业统计与管控项,导致精准招商活动以及招商项目管理均缺乏产业现象方面的统计与分析;另一方面,精准招商与产业构建之间的规划、协调存在问题,现代产业建设由青岛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而招商引资是由青岛市商务局负责,在招商引资工作实践中,产生了为招商而招商的现象,在实质上忽视了青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
3.企业营商环境层面。一是创新能力不足,高尖端技术人才欠缺。从障碍度评价中可以看出,创新环境对整体招商引资绩效的影响较大,因此创新环境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至关重要。而创新环境的完善有赖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补充,引进高尖端技术人才,保障人才供给,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二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不足。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企业在当地运营提供有效保障,而青岛市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不足对企业注资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青注资,推动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和招商引资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政策层面。一是积极落实政策到位。认真贯彻国家以及省、市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把现代产业精准招商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吃透学透,并运用到招商引资实际工作中。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如网络、报纸等做好政策的宣传推介,真正让政策输送到企业和大众群体中。监督各区市、经济功能区等政策落地情况,保障政策的延续性,及时兑现社会化奖励等相关政策,实现政策的激励促进作用。二是强化部门督导考核。建立产业招商监测指标体系,对于当前的招商引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以便及时了解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招商引资成效和工作绩效。出台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争取将产业招商相关指标纳入招商引资工作考核体系,通过量化考核更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招商引资工作绩效通报制度,将招商引资重点指标数据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三是提升招商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流服务环境,做到审批快、时间短、服务优。积极推进青岛市“3540”改革,即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审批,5个工作日完成不动产登记,40个工作日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让招商服务真正做到省时省事省力。同时优化招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其对产业的统计与管控,从而对招商引资工作真正起到支撑作用,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
2.产业层面。一是加强产业招商布局的精准度。各区市要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开展“四新”、蓝色、高端、新兴产业走访,把握招商产业整体发展方向,切实通过招商实现四区引领、多园突破。进一步细化产业部署,结合特色和重点发展产业,按照“差什么招什么、弱什么招什么”的原则,联系实际情况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做到产业布局有框架、有方向、有内容、有优势。二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重点进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动能转换产业基金,完善项目管理推进体制机制,推动项目引入、落地、实施整个流程的开展。贯彻落实现代产业精准招商行动,把握青岛市“956”重点产业招商方向,有针对性地面向世界知名企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招商,加速引进重点企业招商项目。做好已入库项目的服务和推进,大力培育支持存量项目,从整体上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三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根据本地的产业布局情况,合理引导各区市、经济功能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明确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主导产业,实现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加快建设产业体系,推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如现代海洋、轨道交通装备等,促进产业集群体系向优势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靠拢,将产业集群拓展为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智库,充分利用好高校、研究院所、产业协会、龙头企业等资源,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四是重视产业园区建设。做好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安排,使各产业能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增大收益。同时设定园区项目准入门槛,招引主导产业项目,保障集群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园区建设质量,建立完善的园区内部考核办法,可借鉴浙江省“亩产效益”的做法,通过考核提升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效果,集聚要素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3.营商环境层面。一是改善政策政务环境。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门槛,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体制机制,严格监督监管,同时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政府服务线上化、平台化、信息化。加强招商引资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招商引资专项指挥部,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各攻坚板块的项目推进和协调,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机制体制,全方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招商引资攻势。二是培育科技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实验室、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等),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共同打造产业创新基地,为科技创新打造良好的环境支撑。重大关键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大创新实施力度,增加研发投入,对重点研发领域重点培养和发展。三是优化经济市场环境。促进招商要素透明化:一方面推动公共资源的透明化,定期公布相关招商资源;另一方面促进政务服务的透明化,实行清单管理。扩大招商网络,制定招商促进办法,调动社会力量建立专业化招商公司,鼓励当地各大企业、商会等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同时根据其实际绩效兑换奖励。四是完善人才配套环境。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按照精准招商的要求对口招人,重点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负责招商任务,同时引进更高学历和层次的专业人员参与招商工作规划、产业研究、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提高招商队伍的培训力度,对招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采取专家邀请、情景模拟、推介会等形式,结合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招商引资现状,有针对性地对招商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作者:徐倩,尹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