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园区产业招商很难?新时期高新园区产业招商的思考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由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相结合、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通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各类开发区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截至2022年,上海市共有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若干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不乏在近几年科技浪潮下由工业园区转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随着各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的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注重近期收益、缺乏远期规划
由于各级高新区常常被视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成立伊始便背负着各方的期盼(尤其是当地政府)。因此,他们大多都关注近期收益而忽略了远期规划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高新园区招商引资的目标产业经常变换不定,较少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追逐时下最火的热门行业且不断变换。结果在许多区域呈现出昨日“区块链”、今日“电动车”、明日“元宇宙”的招商现象,甚至在过去三年中,有些园区一度还将“核酸”这一特殊产业列为主要目标。
另一方面,由于产业不断变换导致引入企业缺乏,造成产业结构不仅相似且企业所处周期又极为相近。这使得园区不仅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及产业群体竞争力,还极易遭受行业因素冲击进而影响园区的经济表现。
2.聚焦“大而全”、忽略“小而精”
由于部分高新区是从原先的工业园区转制而来,故而其招商理念依旧沿袭着“只看规模”的旧有思维。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他们对相当一部分具有“高价值”“新技术”的中小科创企业出现了忽视情形,错失了不少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精品企业”,更丢失了培育出未来“高新技术”领军企业的机会。
3.招商后续产业服务深度不足
多年以来,大部分高新园区所承担的主要职责为招商引资、土地开发与物业资产管理。在招商企业的过程中,拿着土地与补贴政策示人已成为“标准”动作。而在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入驻后,除了给予上述两项外,很少再对其研发活动、生产经营乃至公司建设等提供直接性的帮助与支持。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与日俱增,而其在运营资金、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园区固有、单一的产业服务职能已无法给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推动助力,使得企业不得不将主要精力与资源投放到产品研发或生产销售之外,进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内生动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下降,最终陷入低层次和重复性的竞争经营模式。成立于2002年的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上海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其一直走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职能优化、综合质量提升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载体,除了实现经济成果节节攀升之外,还在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更具持久性、更具活力的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式。
首先,在招商引资的产业目标上充分考虑了本区域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要素。依托于毗邻而居的两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紫竹高新区具有先天的人才集聚优势,因而在引进企业的类别上以大企业的研发中心及科创型中小企业为主,充分运用“人才”这一资源优势。同时,紫竹还积极协调开发区内知名企业及高校的设备资源,建设了高等级的“共享实验室”,以此来满足各类企业的实验测试需求。截至2022年,“共享实验室”已有375种480台设备,其总价值超8亿元,完成实验测试超万次,累计使用企业500余家,为企业节约实验成本超亿元。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需要依照产业发展周期,对引入产业企业做一些搭配,并尽可能使其实现上下游的关联。虽然互联网“跑马圈地”般的扩张潮正逐渐褪去,但在这一浪潮中,紫竹高新区内出现了一大批优质的信息软件企业与电子硬件公司。这些企业的存在也为后续的新产业的技术发展及高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碳中和战略的指引,新能源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紫竹,无论是电气风电还是天合光能,在近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他们正成为当下经济增量的一根重要支柱;虽然生物医药、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企业大多还处于企业发展早期的研发阶段,但已有不少企业崭露头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也能交出令人侧目的经济成绩,成为经济发展增量的另一根支柱。通过短中长期的产业搭配,既能合理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关联度,又能有效避免因产业周期波动对紫竹整体经济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即使在过去三年,紫竹高新区的总收入与财政收入依然连续三年增长,而财政收入更是在2022年突破百亿元大关(102亿元)。
当然,在具体企业层面,紫竹不仅关注着引领技术发展方向的大企业,同时还极为重视那些“小而精”的科创企业。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很多中小企业正成为“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在紫竹的科创企业中,有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高校师生、有从成熟企业走出并具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前高管、有获得多次成功的职业创业者。正是这样一群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在某些局部领域里率先发现了“新价值”、创造了“新技术”、缔造了“新模式”、实现了“新突破”。而与之相伴的则是这些科创中小企业迅速地发展壮大,成了该领域、该行业的主要乃至标杆企业。因此,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软环境、持续吸引科创型中小企业前来,已成为紫竹一个长期的重要发展战略。而5家独角兽企业、49家小巨人企业、465家高新技术企业,无不彰显着这一工作的成绩。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新区的产业职能不能再局限于过往的框架内,紫竹高新区也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延展相关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高科技”发展的源泉,人才是一切科技创新、科技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高水平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决定着其自身乃至行业的发展成败。而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甚至形成一个人才聚集高地,直接影响着科技企业落地生根乃至长久发展的意愿。而要形成人才聚集高地,并非一句口号、一纸政策就能办到的,它关系着诸多方面。首先,住房和户口往往是最为人才优先关注的,前者影响着其能否给予家庭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后者影响着诸多办事渠道和效率;其次,周到的子女教育与完善的医疗设施也能最大限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一直秉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紫竹高新区,现已有两个住房社区、一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两所中学,另有一个人才公寓社群和一家三甲医院正等待建设完成,紫竹正努力打造一个宜业又宜居的人文环境。不同于规模企业的组织健全功能完善,众多科创中小企业由于体量所限,总会遇到一些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紫竹高新区建立起涉及商事、财务、法务、知识产权等一整套服务体系,来为此类企业解决困难。例如部分科创企业其研究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由于缺乏实际场景的应用检验,使其新技术、新产品未必能符合实际市场的需求,进而无法转化为市场化产品。通过为此类企业对接市场化的应用机会,可以促进其技术、产品的升级改进,最终实现产品市场化,从而让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并发展壮大。像此类集体性的企业对接会、政策宣讲会、技术讨论会每年累计举办逾25场,而针对个别企业单独的协助对接工作则更是数不胜数。正是通过这样的服务,走出了像至纯科技、柏楚电子这样由小到大,最终成功上市的科技型企业。
三年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面临着经营资金紧张的情况,而对需要持续研发投入、技术升级、产品改造的科创企业更是如此。故而需要将银行、券商、投资机构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使用市场的力量来为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紫竹高新区通过各种渠道与25家金融机构合作,为超过60家企业提供了多种个性化的贷款产品,累计贷款资金超亿元,同时,为数十家企业对接了近百家投资机构,累计获得融资近10亿元。
由上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式企业会产生情况各异的诉求。为了提升产业服务的质量和效能,紫竹高新区建立了项目经理负责制,由项目经理承担起招商引资和产业服务的双重职能,通过充分授权、打破职级限制,赋予其整合各方资源快速解决企业诉求的能力。同时,这样的安排也可促进产业服务与招商引资相融合,以产业服务的资源来为正在洽谈的企业解决问题,进而促使他们落户发展。肩负着“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重任的紫竹高新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紧紧聚焦信息软件、数字视听、智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入驻。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深化产业服务,努力打造一个经济发展高地与技术创新策源地,为高新园区的发展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作者:张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