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制造业产业链招商模式的经验借鉴
国内外各大经济中心城市多年来都将吸引投资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产业链招商其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发挥本地优势,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经济发展趋势和投资需求,采用合适的招商策略并取得成功,积累了各种丰富的经验,起到良好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选择核心产业建链
新加坡人口仅为561万,国土面积约714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新加坡的招商引资贯彻了以下做法: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动,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充分超前的规划,采取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投资方与本地区双赢的思路,坚持亲商助商客户第一的思想。仅仅用了短短50多年,就从一个各种资源匮乏、贫困落后的岛国成长为东南亚的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成为了吸引世界投资的热点国家之一。目前,新加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钻井平台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硬盘制造国、第三大石化炼油中心、亚洲第二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已将其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进行管理模式输出,并成功在多个城市进行复制,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具体如下:
(一)在政府主导下,以工业园区模式垄断开发
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给予企业充分授权。经济发展局(TheSingaporeEconomicDevelopmentBoard,EDB)成立于1961年,是新加坡政府贸工部隶属的法定机构,是负责制订、实施商业与投资策略的职能部门,以维护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商业、投资中枢的地位。该机构与国内公务员系统相比,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灵活性。1968年,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部独立成裕廊镇管理局,政府垄断的开发运营模式,可以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保证园区项目快速启动。裕廊镇管理局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发展和管理工业园区土地、资金、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后续服务等在内的具体工作,负责确保项目能够尽快启动并在约定期内达产,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等。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对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经济要素的强劲吸引力。
(二)选择石化、航空工业等核心产业,注重产业链条搭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制造业从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朝着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1980-1990年,新加坡启动招引以技术与资本为主导的核心产业总体规划,裕廊工业园选择石化、航空工业等高产出行业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强化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竞争力,在裕廊形成产业集聚优势。采用了为符合条件的高成长型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等措施,至九十年代后期,裕廊工业园将其南部的岛屿开发区打造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为使核心产业链向上端研发延伸,之后建设新加坡科技园区用来招引科技开发型企业。
(三)顺势调整,瞄准跨国公司总部
裕廊工业园依据其地理优势,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机遇,顺势优化产业链招商模式和对策。从2000年起,新加坡根据其土地稀缺的特点,瞄准产业链中核心和覆盖跨度最广的500强和跨国公司总部开展招引,并带动相关行业联动,触发跟随效应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出规模经济。先期,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生产服务性工作,如采购、测试等环节,加强了企业间横向链接互动。之后再吸引跨国公司到此设立财务总部、物流转运基地等高产出项目。据统计,现已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4000多家区域总部、250多家的财富500强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落户。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的跨国公司众多,包括通用电气、惠普、日立等,占比达到60%。
此外,新加坡政府廉洁高效,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软环境。裕廊工业园多年的成功经验可供无锡借鉴的包括:确立产业园区支柱产业,并以支柱产业为中心延伸出产业链条,有选择的将支柱产业关联的各类要素汇集到本区域,创造出竞争合力,助推工业化速度,加快经济发展。
二、芝加哥立足传统优势工业强链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芝加哥经历了制造业衰落与产业调整转型的变革时期,成为美国老工业基地改造“锈带复兴”中的典型案例之一。其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芝加哥市政府,特别是两任戴利市长,重视数据信息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强调人才吸引,持续改进投资环境,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1999年,非营利机构芝加哥招商局(WorldBusinessChicago)成立,发起人为几位芝加哥当地成功企业负责人,时任芝加哥市长小戴利(RichardM.Daley,连任五届市长1989-2011)任第一届董事会主席。该机构大部分资金来自当地大企业,资金充沛;向第三方机构购买经济数据,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WBC负责定期汇总和分析本地区的产业情况、经济数据,并将联邦到市各级政府和TIF(税收增额融资)区的优惠政策整理后提供给企业进行申请,同时代表市政府直接进行招商引资,与投资商洽谈。2009年WBC共招引了107家企业进驻芝加哥,投资总额达到17亿美元。成功的经验如下:
(一)立足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链来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
在转型期,芝加哥并没有因为盲目追求“高科技产业”而完全放弃传统工业,制造业发展基本立足在传统优势制造业上,重点扶持包装工业、出版印刷、食品加工及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由于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芝加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土地问题等来优化原有产业结构,补充链条。比如,当地传统优势的钢铁工业,芝加哥鼓励钢铁工业加快产业兼并重组、采用新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大幅提升钢铁工业的规模和水平,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同时,将被废弃的旧钢铁厂的大片土地用于招引新兴产业链项目和用于改善招商环境的绿化用地,如形成良好互补配套的食品加工和包装工业。夯实本地优势产业之余,芝加哥同时持续升级制造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通信设备业、照明和电气设备业、医疗器械业、食品加工等产业已成为芝加哥新的优势产业。这些制造业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大大缓解了由于钢铁工业提升与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
(二)有选择地引进高科技产业链中的上游,放弃生产基地
芝加哥拥有美国众多高水准的大学,如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伊利诺斯大学、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等。大芝加哥地区430万就业人口中31%拥有硕士学位,平均学历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三倍。利用高校优势和高素质人才资源,芝加哥大力吸引刚刚兴起的高科技产业链中知名企业的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顶部的职能部门,以提升城市的素质和知名度。芝加哥不招引高科技产业链生产环节的原因在于当地的普通劳动力的素质难以与其他城市竞争。比如2000年,波音飞机公司有意向将总部从西雅图迁往美国中部地区,以接近市场,促进销售。芝加哥政府向波音提供了高达六千万美元的优惠政策,包括10年内免除房地产税、州所得税等,并协助解决了市区的办公楼问题。以上的招商措施使得芝加哥战胜了主要竞争对手圣路易斯市,成功为芝加哥招引到波音总部项目,并带来300多位高级管理、研发等高薪就业岗位,但波音的生产基地仍然留在西雅图。至2016年,美国500强企业中,总部位于芝加哥的有9家,包括波音、箭牌口香糖、联合大陆控股(航空公司)、艾斯能公司(天然气和电力)、JonesLangLaSalle公司(房地产)、R.R.Donnelley&Sons(出版业)、LKQ公司(多元化批发)、OldRepublicInternational公司(保险)和Telephone&DataSystems公司(电信)。芝加哥政府还实施了支持数据信息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强调人才吸引和投资教育等措施。无锡与芝加哥均是制造业主导的城市,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储备,芝加哥在传统优势工业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产业链互补性招商,抓住价值链最高端的上游,放弃下游生产环节,以上措施对无锡目前面临土地资源短缺、急需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有借鉴意义。
三、广州先招关键零部件企业补链
广州于2004年成功将丰田发动机项目招引落户,已经成为国内招商引资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至今对招引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项目的操作中具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项目背景极其曲折严峻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汽车产业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按照国家计委在1993年确定的汽车工业产量计划,如果广州轿车在1997年达不到15万辆,将会被挤出当年汽车产业“三大三小”的行列(“三大”是指一汽、二汽、上海大众,“三小”是指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而且广州先后经历了1994年总投资为230亿元人民币的广标与法国标致合资三期工程失败、1996年洽谈的美国通用公司欧宝发动机独资项目和5万辆整车厂项目被美国总部否决的接连打击。1997年,国家本来已经批准东风汽车公司和本田汽车公司在广东省惠州建立一个出口发动机加工厂。迫于当时的处境,广州市政府同本田接洽,向本田时任会长宗国旨英抛出了广州轿车重组的机会。本田当时欲在北京、上海投资被拒,接到广州的橄榄枝后,宗国旨英会长的亲自带领高效强大的谈判队伍,奔赴广州展开谈判。仅仅不到3个月,由广州汽车集团、东风汽车和本田汽车公司三方出资,重组原广标公司债务、重组广州轿车中外合资公司等方案,迅速得到国务院批准,在次年5月正式签约。本田合资项目的迅速启动为接下来的丰田发动机独资项目的成功招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二)“以商引商”,赢取汽车产业链的“心脏”发动机项目
经过了之前招商引资的曲折,广州政府认识到如果广州只有合资整车厂,而关键零部件任然全靠进口,难以形成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掌握了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零部件,才能把产业链延长,吸引零部件配套商,形成集群效应。显而易见,汽车最关键的部件是发动机。由于本田坚持采用发动机进口模式,广州市政府迅速瞄准丰田发动机项目,上门招商。
当时,丰田和本田两家日企关系微妙。日本第一的丰田由于海外投资的保守,使得实力逊于自己的本田快速且成功地抢占了世界各地的汽车市场,赢得了市场份额的同时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基于对两家日企关系的了解,广州市采用了“以商引商”模式,首先亮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蛋糕,以及在广州本地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即比从日本进口降低至少30%的原材料成本和80%的人工成本。最终打动了丰田当时的决策高管副总裁白水宏典,丰田发动机项日成功落户广州。在丰田发动机项目的奠基仪式上,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激动的说:“对广州来说,今天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我们不仅是在参加一个公司的挂牌和奠基仪式,还是在宣布我们终于从战略上基本完成广州汽车产业的大布局。”
2004年,日本第三大汽车公司日产公司与东风公司展开全面合作,将乘用车整车项目落户广州,这标志着日本三大汽车制造企业在华合资汽车制造项目齐聚广州。当年起,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争相涌入广州,丰田所在的南沙迅速饱和。广州市政府立即开发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花都、增城永和等数个大型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基地,汽车产业集群在数年间迅速形成,至今也是广州第一大支柱产业。2017年,广州汽车产销规模突破30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
由于当年多种因素,无锡错失了九十年代至2000年初期汽车产业的第一波投资高潮。虽然目前也聚集了约2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但在产业链核心的整车项目和关键零部件品牌缺位。广州能在当时新产业投资潮起时,灵活运用国家高层助力、国企重组改革机遇、投资方竞争等多种关系,抓住机遇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动出击,为2017年实现国内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对无锡的产业链招商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四、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位于浦东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初始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后经两轮扩张,至2011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抓住南汇、浦东两区合并机遇,将园区扩大为75.9平方公里。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府颁布“聚焦张江”战略,倾全市之力扶持张江,确立了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支柱产业,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推动张江迅速走上快车道,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创新驱动的模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成功经验如下:
(一)开创适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模式
张江园区在成立之处就开创性地设计了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招商模式。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上海张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政府全力支持并在2000年初就确立了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性的地位,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良好的融资渠道非常适合高投入高产出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当时相对完备的服务配套。至2017年,张江园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已成功开创了完备的创新链,从产业链前端的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到中期的中试放大、注册认证,乃至后端量产、上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巨头中已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20多家大型药品生产商、300多家中小型研发企业、40多家研发服务外包CRO公司、100多家专业研发机构汇集于此。创新链外延也成功吸引了众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机构。张江及其周边地区已成为上海市高端医疗器械制造集聚区,微创器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医疗服务领域已引进多家高端医疗、医学检测、康复养老机构,对生物医药的临床研究、产业服务升级起到辅助作用。
(二)以人才和科研引领的招商新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高学历专业人才集聚的产业。经过多年向上争取、境内外合作和本地培育,张江现有国家、市、区级研发机构440家,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超算中心、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高等研究院、中医药大学、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高校和企业间研究成果产业、专业技术支撑和人才输送的桥梁。目前,张江现有从业人员37万,其中各类高端人才450余人、博士6200多、硕士5万多、本科达14万。
上海张江的创新链招商模式对于无锡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非常高标准的借鉴和指导。虽然无锡缺乏上海雄厚的人才、科研、资本实力,但可借鉴张江的一系列措施,如生物医药海关便捷通关、生物进境材料快检验检疫、新药审评视频对接等措施。由于生物CRO、CMO也是无锡发展重点,可以学习张江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实现“两证分离”试点,改变以往项目和企业的分散发展状况,提高产业链集聚。搭建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有利于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此外,可利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无锡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规模化量产。(作者: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