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优化A区政府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本章主要是结合上一节对A区政府招商引资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新“政府+公众”招商引资网络治理、构建招商引资中新型府际合作关系、提升政府项目服务能力等优化 A 区政府招商引资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创新“政府+公众”招商引资网络治理模式
1.1 完善政府与公众双向参与招商引资网络治理的运行机制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模式,必须充分引导公众与政府协同参与,拓展网络治理空间,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为例,要在组建专业的招商引资部门的基础上,充分发动驻外机构、商协会、大学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在信息宣传、项目准入、项目建设等全过程,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要代表区别于政府的利益诉求,提供有别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多方面保障,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凝聚最多支持,争取最大共识。通过构建“政府+公众”双向参与招商引资网络治理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能最终形成“人人参与招商引资、事事关乎地方发展”的良好局面。
完善政府与公众双向参与招商引资网络治理的运行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机制层面打破政府单方面主导招商引资的权力格局。公众要参与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成果要公众共享,都客观要求政府主动打破单一强地方政府主体推进招商引资的格局,引入公众参与决策过程表达利益诉求。在此过程中,以企业家、当地商协会、公众、大学等为代表的各多元主体充分代表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项目引进中与政府追求的政绩形象、财税贡献等政府利益诉求进行博弈,争取最大共识。打破这种格局,有助于避免政府盲目追求政绩造成的同质项目重复建设;有助于凝聚共识,汇聚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招商引资,避免基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单打独斗;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能力,避免政府干预对市场机制的破坏,提高招商引资决策的精准度。
第二: 要在机制层面扩大公众参与招商引资决策的自由。引导公众参与网络治理,就必须在招商引资的计策机制全过程中,提供公众决策的一定权力。具体来说,在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招商引资项目筛选、项目落地实施后期监督的全过程,要赋予一定比例的公众参与的决策的裁量权,促使公众合理表达其利益诉求,最终达到凝聚共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速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转化的目的。
第三:要在机制层面强化“政府+公众”双向参与的结果运用。在政府和公众取得招商引资共识的结果之后,要保障机制对结果的运用。一方面,政府要按照相关机制的要求引导公众双向参与招商引资决策的过程,保障多元主体对其利益的诉求,凝聚共识,形成决策成果,确保成果的机制正确性。另一方面,围绕结果的运用,要在机制的协调下,多方共同推动,避免决策成果流于形式,无法运用到招商引资工作实际。
1.2 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多主体参与
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引入企业、行业组织、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是实现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必然要求。要充分保障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政府就必须积极引导多主体主动参与决策过程,分布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充分引导社会多主体参会招商引资网络治理。
第二. 充分向多主体普及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制定的信息。
第三. 促进多主体表达利益诉求并凝聚共识。
1.3 产业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引入公众监督
为确保招商引活动中资政府和公众双向参与的决策结果运用到项目实际建设中,就需要将项目落地推进实施过程纳入监督中,避免政府方、企业方等项目实施的主体在推进过程中以自身利益为重,通过瞒报、弄虚作假等手段,使决策成果无法运用到项目实际。
第一.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引入公众监督。比照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中的相关规定,组织政府、企业方、专家、行业商协会、公众代表等一同对项目涉及方案进行监督,确保方案按照合作协议的相关约定进行设计,符合项目合作的预期结果。
第二. 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公众监督。按照项目的进度,在取得土地、项目主体封顶、项目土建验收、设备安装完毕试生产等环节及时向公众披露项目建设进度,在产业支持政策约定的给付节点,组织政府和公众一同对项目进行验收,确保产业支持政策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给付。
第三. 项目投产后引入公众监督。在项目投产后,尤其是投产前 5 年,按照约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组织政府和公众按照合作协议约定的项目收益预期,对项目的实际产值、生产效益、就业等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项目后继优惠政策按照合同条款约定给付。
二、构建招商引资中新型府际合作关系
2.1 建立政府间信任伙伴关系
区域内政府间要主动破除相互竞争,坚持扩大开放,主动放弃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地方保护政策和资源要素流通约束限制,削弱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以区域整体产业协调错位健康发展为原则,通过地方政府间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构建合作机制,以政府间信任为纽带,强化区域内资源要素的自由集聚,保障区域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加强政府间产业合作
地方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的错位发展理念,强化区域内政府间产业合作。项目选择应当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并有效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审定,在注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意与周边产业的相互错位和产业链延伸互补。优先选择能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就业、有效利用本地独特资源优势、市场发展前景乐观、技术转型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项目。对于不符合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技术落后、环保污染、产业结构趋同化、区域间资源侵占的项目要严格限制,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和区域竞争加剧。
2.3 创建区域协同的优质营商环境
对于政府招商引资而言,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是“面子”,而优质的营商环境则是“里子”。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是切实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存继的基础。政府需要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做好“减法”,着力提高相关行政审批效能,坚持扩大开放,切实降低企业的行政审批成本,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三、提升政府项目服务能力
3.1 设立项目发展专项资金保障项目落地推进
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推进需要资金支持,而地方政府之所以出现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兑现不及时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财政保障能力不足。因此,鼓励由政府、金融机构、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发展专项资金,约定投资回报收益,整合社会力量共同保障项目落地推进是一种十分可行的办法。以新加坡为例,政府通过专设中央公积金,将部分国家财政收入设立专项资金,统筹用于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有效保障,政府得以在最短时间筹集到项目的启动资金,及时兑现产业扶持政策,并提前高标准建设道路、港口、铁路、水电气管路和其它配套基础设施,精心策划、高标准建设以裕廊岛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强化项目服务能力。
因此,设立项目发展专项资金应当优先保障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保障产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借鉴新加坡等国的招商引资经验,要以专项资金保障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进度。在项目洽谈之前,优先保障意向项目的道路、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项目能够具备落地条件。
第二. 保障项目建设中的产业扶持政策按时兑现。按照合同约定的关键节点,如:取得土地、项目主体施工、工程完工验收、项目全面投产等。政府及时组织相关利益群体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通过项目发展专项资金对优惠专项政策进行兑现,确保项目后继推进的资金,节省企业方的验收申领成本。
第三. 保障项目发展专项资金的利益收入。项目按期投产后,项目发展专项资金要按照企业项目参股、税收优惠政策返还等多种方式启动利益退出机制,及时保障参与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项目发展专项资金取得收益,扩大资金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土地等项目落地核心要素保障
用地指标,水、电、气、路、网等关键指标,是项目能否顺利落地转化的核心要素。地方政府要着力保障用地指标等项目承载要素,水、电、气、路、网等生产要素,切实保障项目的按时推进。
以上海为例,由于城市发展需求与土地要素承载能力的紧张关系,自 2015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低效项目用地减量化工作,并建立完善新增项目建设用地与内优减量化建设用地相互补充的项目用地保障机制。通过 2015-2017年、2018-2020年连续两轮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上海印发低效用地相关认定标准指南[92]和减量化指导意见,并采取新项目集约用地、“三高一低”落后产业项目淘汰退出或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引进新兴产业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累计处置项目低效用地达74平方公里。内优生成的土地指标,上海按照一定比列协调分配用于工业项目和周边公共服务、商贸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项目,有效保障各类项目用地需求,促进地方产业机构升级,形成宜居宜业的生活舒适圈。
因此,地方政府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探索新型产业用地和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
第二. 积极通过内优外增方式争取用地指标。
第三. 合理降低企业要素成本。
3.3 加速推进专业化产业功能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要在园区建设等方面做好“加法”。产业功能区是项目落地的主要承载平台,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官网配套是项目具备落地条件的基础。
当前,新发展理念对产业功能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要构建产业链为中心,聚焦“一园一业”,打造产业发展与人居适宜的产业新城。因此,必须高标准推进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工作。
第一. 产业功能区建设要因地制宜。聚焦“一园一业”,在产业项目准入中要严格把关,明确自身主导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功能区发展主导产业,并构建与主导产业发展配套的政策适宜环境和发展比较优势。
第二. 产业功能区建设要强链发展。要围绕主导产业,全力争取行业头部企业项目,以点带面快速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产业链建立全套供应链体系。在产业链发展的建链、补链和强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高度专业化和充分市场化的产业发展要素集聚中心。
第三. 产业功能区建设要聚产聚人。现代化产业功能区要贯彻“职住平衡、聚人兴产”的发展理念,按照聚产业、聚人才的原则,以“人产城”相适宜的方式,高标准建设产业发展要素的聚集区和高品质的配套城市生活区。从生活需求的配套学校、医院、交通、商超、公园、住宅社区等出发,强化公共服务的保障工作。(作者:胡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