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欠发达地区做实产业链招商的对策建议
产业链招商招什么、谁去招、如何招、如何招得好,考验着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能力。各地要在总结过往招商引资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产业链招商的有效做法,从产业链招商的体制、机制、方式等方面系统谋划,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产业集群。
一、注重顶层设计,创新产业链招商体制
实行“链长制”,是推进产业链招商的有效手段。“链长制”本质是一套工作机制,是由各地主要领导挂帅,每人负责一条产业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优势,在更高层面上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着力完善产业链生态,实现产业协同,提升产业集群的长效机制。“链长制”要求“链长”在产业链发展中起到统领作用,需要建立健全“链长制”的工作机制(见图1)。“链长制”围绕产业链重点环节,建立健全八项工作机制,即产业链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发展分工责任机制、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空间平台、发展支持政策、共性技术支持平台、专业招商队伍。产业链发展规划需要在摸清本地产业家底,分析产业优势、劣势的基础上,从全球、全国、全省视角来制定,实现一链一图谱,明确产业链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空间,明确招商路径,为本地产业链招商提供清晰的指引。“链长制”要求按照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进行制度设计,以产业“链式思维”代替传统的“块状”思维,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资源,提升产业韧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构建产业资源整合机制与动力协同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是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精准招商,集聚数据、技术、信息、资金、劳动、土地等高端要素,打造共享产权池,使产业链管理从“碎片化”转化为“一体化”,促进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之间的高度协调,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动力协同机制依靠“链长”和“链主”形成的合力,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作用,通过建设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提升园区平台能级。
图1“链长制”机制运行图
二、统筹市域招商,构建产业链招商大格局
一个城市辖区内,县域招商力量相对薄弱,统筹市、县(区)招商,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招商空间和产业的碎片化,形成产业链招商大格局。一是以规划统筹为主线。对于每个城市的开发区来说,产业发展不可能四面出击,必须有所聚焦。科学编制城市重点产业链规划,编制重点产业投资布局导引,明确“一平台一主业”的原则,每个平台(开发区)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都有明确的要求,同步建立产业平台评价体系,实现市域开发区的产业错位发展。二是以政策统筹为重点。构建产业链精准政策
供给体系,根据重点产业链“量身定制”招商引资基本政策,将产业链“一链一策”和大项目“一事一议”相结合,根据产业布局向重点产业平台倾斜。加强产业投资促进优惠政策管理,规定市域内的各县(区)平台出台的普惠性产业投资促进政策和“一事一议”政策不得优先于市域制定的产业布局导引政策。三是以项目统筹为依托。加大市域项目统筹,促使内部有序竞争。首先,建立项目首报首谈制度,各地初步洽谈有明确意向的项目,需在报备审查后获得排他性首谈资格。其次,建立项目市级主谈制度,对需要跨区域布局等重大项目,由市投资管理部门牵头主谈。建立项目跨行政区域招商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实现跨行政区域双方共赢。再次,建立重点领域存量项目的流转审查机制,引导企业在市域内有序梯度转移,防止恶性竞争。四是以要素统筹为支撑。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在分配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在确保项目合规性和可批性的前提下,根据投资规模、亩均产值等因素,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需求。强化市县(区)各类产业投资促进基金统筹,针对重点发展产业,“以投带引”,依托国资平台打造产业引育闭环。
三、创新产业链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新形势下,要想取得产业链招商的新突破,就必须研究产业链招商方式的创新。一是创新产业链招商新方式。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地理区位条件、法规政策环境等,因地制宜采用全产业链式招商、补链式招商、产业链与资金链融合招商、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招商、产业引导基金招商、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给予对赌式支持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商。二是建立三位一体招商新模式。充分发挥招商部门、开发区、企业的各自优势开展联合招商,增强招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开发区,产业链招商的支点就是开发区,将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空间资源、人才资源等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向产业链集聚,提升本地产业链招商的竞争性。企业是产业链的单元,把本地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发展成义务“招商员”,鼓励龙头企业围绕自身需求开展招商,达到以商招商的良好效果。三是运用互联网招商新手段。搭建和完善招商资源数据库,提供精确化数据信息支撑,提升招商引资项目智能化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及时与企业沟通联系,将“面对面”交流变为“屏对屏”沟通。四是运用招商推介新方式。加强与技术平台公司合作,利用5G、VR、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举办“云会展”“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等数字化招商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地方产业国内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国内外优质资源向本地汇集。
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产业吸引力
产业链的完善与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依靠科学的产业规划、优惠的政策引导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来共同支持,需要多维度营商环境的支撑。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产业链招商的开放性要求资源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效率,要求激活与之配套的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需要适合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的支撑。第一,建立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或建立行业技术检测中心、评估认证等机构,精准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研发、试验、分析、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培训、信息化等服务,进而提升区域产业的集聚规模。第二,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在教育、医疗、住房、职称、培训、文化、娱乐、婚恋与出行等方面,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能发展。第三,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激励机制,运用风险补偿、奖励、增信、贴息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开发符合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便利化水平,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第一,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政府职能持续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从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设计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深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潜力。针对企业设立“办证”难题,要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对可分离的行业许可证分别采取取消、合并、简化、备案、书面承诺等方式,以及办理程序上的联审、代办、限时等做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各种隐性障碍,使注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尽快开业成长。第三,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梳理项目施工报批障碍,精简各种多余重复的审批环节,大力推行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审批模式,破除企业投资障碍。第四,清理涉企收费,将为企业减负落到实处。对保留的各类涉企收费,要建立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实行动态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清单之外不得收费或变相收费,防止回潮反复。第五,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升级。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术新业态的崛起,在政务服务工作中充分吸收利用这些新技术,加快进入以“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阶段,不断创新创优政务服务。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实战能力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勤奋敬业的产业链招商引资队伍,是产业链招商的一项关键工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奋力争先进位。破除“官本位”观念,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深入一线,积极主动、热情用心地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当好“店小二”“人民勤务员”,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树牢“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危机感,敢于拉升标杆,勇于争先进位。二是坚持“一把手”招商,发挥领头雁作用。强化一把手领衔招商,要求各地各级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带头招商,分管领导直接参与项目洽谈,各平台“一把手”要坚持主动出击外出招商,集中精力研究产业链、集中力量服务区域内产业链头部企业。三是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招商队伍素质。在经济部门抽调一批懂经济、懂产业、懂政策、懂服务的人员,充实到招商队伍中去。通过专业培训,让招商专员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市场现状、产业与产业配套等专业知识;通过老同志的“传帮带”,分享招商的成功案例等办法,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调动招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四是借助外脑外力,建立一支兼职产业链招商队伍。委托猎头公司物色适宜招商的各类人才,采取“不求所有,但求能用”的方式,创新兼职招商取酬办法,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开放的姿态、市场的逻辑化解产业链招商人才紧缺矛盾。(作者:吕小瑞 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