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金融资本赋能招商引资的策略探讨
本文结合当前的招商形势,探讨了金融资本招商的优势,分析了运用金融资本赋能招商引资的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一、金融资本赋能招商引资的优势
所谓金融资本招商,就是利用产业基金购买企业股权,进而撬动企业投资。地方政府通过杠杠效应吸引其他资本成立各种子基金,再配套社会资本,采用市场化方式建立的股权基金,为地方嫁接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项目资源,构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体系。通过这种杠杆放大效应,有限的财政资金可以投入更多的技术改造、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还可以推动企业重组和并购,传统的招商引资优势,主要表现在获得发展经济资金、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而利用金融资本招商引资使地方政府在获得这些优势的同时,又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一)把握招商主动权
传统招商手段主要是转让土地、给予政策、协调订单。首先,转让土地。土地资源有限,低价转让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并且透支未来优质项目落地机会。其次,招商政策。为吸引项目落地,各地政府均出台优惠政策,由于优质项目少,各地政府建设的开发区、科技园等项目多,投资方握有主动权,对于各地政策“货比三家”,促使政策加码,恶性竞争,最终就算引来项目,净收益也比较有限。最后,协调订单。企业希望获得当地政府的业务订单,顺势落地项目公司,诉求合情合理,但对于当地政府来说,相关业务有限,并且按照规定需要招投标,这里就存在着公平公正与招商引资的两难问题。采用资本招商的方式,就找准了那些拥有人才、技术和创意的高科技企业的痛点——资金不足,无需政府东奔西跑,企业会主动上门路演,而当地政府则掌握了主动权,可以优中选优。
(二)提高投资净收益
传统招商方式需要投入较高成本用于出差走访、推介展会、政策扶持等。资本招商往往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吸引优质企业毛遂自荐,通过将金融血脉注入实体经济,盘活人才和技术,甚至没有政策扶持,企业也心甘情愿。政府收益不仅包括税收、就业,还包括股权投资带来的股份升值以及分红,大大提高了净收益。以合肥投资京东方为例,合肥六代线成为京东方的转折点,也为合肥政府的投资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首先,打响了合肥“为国争光”的投资名声,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其次,京东方在合肥不仅投资的是生产线,还包括了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医院等项目,京东方引进项目带动的GDP,已超过合肥市上一年的GDP总量;最后,在投资回报方面,合肥所持有的京东方股票,巅峰时期的浮盈就有上百亿。
(三)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传统招商方式中,国家、地方政策是吸引项目落地的重要条件,通过政府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拟定对赌条款,每年在项目公司完成承诺营收、税收、固投、外资到账等指标后,政府给予相应扶持资金。这种形式看似为双方规定了责任、权利和义务,然而约束非常有限。一方面,对于企业完成指标,只有正向激励措施没有反向惩罚措施,使预期目标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协议的合作期一般只有五年,合作期结束后没有政策支持,有些企业可能“见利忘义”,通过“金蝉脱壳”等方式另寻它“址”。资本招商大多属于股权投资,可实现长期合作。以奇瑞“混改”为例,青岛市即墨区政府与青岛城投集团联合成立了“城鑫控股”,参与奇瑞“混改”,通过基金取得了奇瑞集团46.77%股权和奇瑞汽车51%股权,成为两家标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成功招引这个百亿级的汽车整车项目。
二、金融资本赋能招商引资的策略
(一)培养金融思维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金融赋能能够为发展壮大的企业插上展翅高飞的翅膀。笔者根据在产业园区从事招商引资的工作经验认为,产业、市场、技术、人才以及创新,都需要资本的血脉去沟通,需要资本的力量去激活。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互为因果,资本市场不活跃,实体经济就不活跃,越是发达地区,金融思维越强,资本的作用发挥得越好;而欠发达地区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则普遍不足,亟须通过培训提高金融意识和能力。例如,本园区通过举办系列专题培训,使招商工作人员系统地学习金融的特点和资本招商的优势、方法和风险防控;通过与资本招商走在前列的合肥政府官员座谈交流,深化了“资本是最好的选择器、放大器和加速器”观念;通过走访考察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中国顶级投资机构,认清了政府招商部门与其在经济形势分析、产业结构研究、企业发展前景研判以及资本运作能力方面的差距。招商工作人员不需要对资本市场操作了解得那么细致,但要知道它的逻辑是什么、工具是什么、怎么用、怎么能发挥作用,知道工具价值就可以在后续阶段找专业团队帮忙运作,关键要建立资本市场的逻辑思维,这个逻辑思维一旦建立起来,再做决策才会有市场逻辑,才能动员资本力量,使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二)选择适合的方式
地方政府可以采用政府产业基金直接投资的方式。2015年11月,财政部出台了《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二条对政府投资基金做了定义,即“政府投资基金,是指由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资金”。这种方式操作简便,但是,存在两个难点:一是对于单独成立的投资基金,政府缺乏专业基金管理人,并且没有市场化的报酬机制也会导致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动力不足;二是国资监管严格,若投资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将被追究责任。此外,政府也可以采用引导基金参与组建新基金的方式。政府引导基金一词最早来源于“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意为通过政府资金和信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中第二十二条提出“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基金可以理解为一种母基金,通过专门投资其他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进行运作。引导基金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无论直接投资模式还是引导基金模式,一般都是待企业上市或发展壮大后回购股权获得退出收益。
(三)做好风险防控
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若项目运营不顺利,政府则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在招商实践中,常见的风险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收益。有的投资者对项目论证不充分,盲目乐观,或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还有的企业管理者能力不足,决策频频失误。二是企业的违规行为。例如,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在环境污染、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方面违规操作,甚至通过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方式欺骗消费者,牟取暴利。
要积极应对资本招商的风险。一是要科学制定预期目标,不能盲目追求项目投资额或好大喜功预估过高的产值、税收,而要全面考虑项目落地带来的综合收益,包括投资方的收益率、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就业率的提升等。二是引进相关支持要素,在项目落地的同时,要“扶上马,送一程”,积极协助引入人才、技术、信息、产业链等相关配套支持要素。三是合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落实政策等,通过积极履行职能,营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到位而不越位,才能获得企业家的认可。四是建立项目退出机制,项目落地后,要定期对立项、开工、投资、产值、税收、环保、安全生产等进行检查评估,对于评估不合格的要求定期整改,暂停享受政策,对于明显违背承诺或经营不善的企业,启动项目退出机制。(作者:张怀宇)